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观察与思考专题 > 正文

建筑设计何以“洋风”劲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30日17:24 观察与思考

  -张 梦

  近几年来,洋设计在中国建筑市场攻城略地,并且屡屡得手。从上海的浦东国际机场、东方艺术大剧院,到北京的鸟 巢型国家体育场、国家大剧院、央视大厦,再到广州体育馆、国际会展中心等等,无一不是国外建筑设计师的作品。到目前, 在国内重大公共建筑中标方案公布的时候,几乎很难见到本土建筑设计师的名字了—中国建筑设计行业似乎已被外
资控制了!

  为此,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日前发布《关于对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境内取得资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的通知》,目的 在于全面了解建筑设计、监理、施工、招标等领域外资的控股、注册类型以及资质情况。建设部还预备在此基础上,酝酿出台 新的行业对外政策。对本土设计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新的对外政策出台,将有助于那些具有传统优势的本土 设计机构提升市场竞争力。

  洋设计攻城略地

  2005年,中国建筑业实现增加值已达到10000亿元。外资建筑行业公司看好中国市场,正加快进入中国的步 伐。

  过去5年内,外资设计机构拿到的国内市场份额已经达到30%。世界排名前200位的工程公司和设计咨询公司, 已有140多家在中国设立了办事机构。在

北京奥运场馆设计参赛的121家单位中,境外独资的企业就有74家,占总数的 61%。

  近期,广州多项标志性公共建筑的招标入围结果陆续公布,境外设计公司占据了绝对优势的比例,如广州第一高楼设 计方案只有本地一家设计公司入围,第三高楼的3个入围设计方案全部为境外设计公司。

  在

房地产市场上,“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句俗话仍然是非常贴切的形容。不少开发商都会认为,在获得土地之后, 设计师的名气也成为项目运作的关键。而政府的公共建筑更是不断地向洋设计师抛去橄榄枝。

  此前新机场、琶州会展中心、歌剧院乃至前两年的广州体育馆等大型公建项目也都是洋设计公司中标。在楼盘设计上 ,境外设计师同样占据了高端市场的大部分比例。在广州高档楼盘的广告宣传中,贝尔高林、泛亚易道等名字频频出现,澳大 利亚、美国、日本、荷兰等地的设计师也开始频频参与住宅小区的设计。

  在广州本地某中型设计所工作的赵先生表示,现在的楼盘大多会找境外设计公司负责前期的概念设计,而本土设计师 就会接手去把这种概念化为现实。按照国家规定,总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设计费不低于整个工程总投资额的3% 。但在激烈的竞争中,市场行为的设计费只有造价的1%—2%,远低于北京、上海同行。

  境外设计师的收费则没有一定标准。开发商大多会觉得洋设计更有噱头,也愿意花这个钱去作为宣传。但他们面对本 地的设计公司时则会尽可能地压价。一般来说,做同样性质的设计,境外设计师收取的设计费大概会比本土设计高2—3倍。 赵先生自嘲,本地的设计师用境外设计师1/5的时间,完成他们5倍的工程量,拿他们1/10的设计费。

  赵先生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向珠三角或内地二线城市转移当然会成为本土设计的策略之一。因为本土设计到了这些 地方,比较优势会相当明显,就等于洋设计来到了广州一样。他所在的设计所年营业额可能会有2/3甚至更多是来自广州以 外的地区。当然也有不少中型设计公司开始转战室内

装修领域。

  在不少本地知名设计院的代表作名单里,可以发现他们往往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已经很少独立地完成标志 性的公共建筑或大型商场及住宅等民用建筑,即使一些参与了如正佳广场、广州东站广场等大型设计的公司,也是与境外公司 携手合作完成设计。从2000年开始,更是开始出现广东建设工程量虽然每年都在1000万平方米以上,但获奖项目却是 少得可怜的尴尬局面。据悉在近两年的建设部优秀勘察设计项目中,广东省的建筑设计获奖项目也只有10来个。

  据广州市建委的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广州市属勘察设计单位不到200家,能与境外设计公司争一日之长的甲级单位 只有20多家。每年能通过职称考核晋升的一级注册建筑师只有5位左右。全市一级注册建筑师约300多人,一级注册结构 工程师400多人,而营业收入也似乎并不见得乐观。去年全年全市设计单位的完成施工图建筑面积约1000多万平方米, 完成工作量约1.1亿元。全市勘察设计行业(即包括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工程测量及地基、边坡治理等方面)的全部 收入为20亿元左右。

  境外设计师的营业收入虽然无法统计,但是从几个数据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巨大的差距:今年中标广州市歌剧院的境 外设计师的设计费为2900万元,库哈斯仅为广州某楼盘设计2000多平方米的美术馆会所,设计费就预计超过千万元。

  在民用建筑如商品房、商业地产的开发上,本地设计也遇到了两难处境。某家广州乙级设计所的注册结构工程师表示 ,有点想法的开发商,会乐于采用境外设计师负责概念性、规划性等总体基调把握的部分,填图描色这样的手尾就由本地设计 师负责。

  在外资控制的建筑设计行业也存在不公平的地方:外方是10%的工作量,拿90%的钱;中方是做90%的工作量 ,拿10%的钱。例如,上海金茂大厦,核心的理念设计部分,由外方设计。具体的图纸部分,则由当地的一家国有设计院执 笔。而外国公司做理念设计不存在资质的问题,在相当意义上是借用中国企业的资质名义参与这个行业竞争。

  “洋方案”屡创天价

  “现在不少洋设计虽然不懂中国国情,却特别懂中国的政府领导,特别懂得投其所好。”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 院院长何镜堂院士对洋设计的中标手段深感悲哀。

  据称,2008北京奥运新建场馆共11个,设计权都面向国际招标,且绝大部分都被洋设计师拿走。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设计研究院战胜另28家国内外对手,独占两个场馆的设计权,这在全国绝无仅有。“虽然拿到两个场馆设计权,但我们 必须承认,在11个新建场馆中,这两个是小的!”何院士说,规模最大的国家体育场及规模较大的国家游泳中心等其他新建 场馆,设计权均落入了洋设计师之手。

  何院士支持中国引进国外先进设计理念,也欢迎国内外同行同台竞争,但对时下中国建筑设计刮起的一股“洋风”, 以及“洋设计”花国人的钱一点也不心疼的做法深感忧虑。

  “一些国外大公司有实力、有经验,但未必了解中国文化和国情!”何院士举例说,建设中的国家体育场已宣布“瘦 身”,取消了原来国外设计方案中的可开启屋盖,整个瘦身计划节省投资约4亿元;五棵松体育馆也取消原方案中横架于篮球 馆上部的四层商业楼,建筑面积从11.9万平方米减至6.3万平方米,用钢量也从4万吨缩小至0.5万吨,成本大为节 省。

  “中国还不富裕,贫富差距还很大,凡事应该节省!”何院士表示,“可不少地方动辄要建50年不落后的标志性建 筑,一投就是几十亿元。”官员追求“眼球”效应,洋人便投其所好。何院士表示,现在有个不好的动向,一些地方官员对待 新建建筑,考虑的不是“实用、经济、美观”,而是好不好看,是不是“新、奇、特”,有没有“眼球冲击”,这表明我们对 政绩的理解还不全面,总想把自己在任期间的建筑物作为一个标志性的业绩留下来。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孙礼军也举了一个例子:国内一个普通的住宅项目,一家境外的设计师事务所设计方 案开价就是100万,而一家国内的设计单位承担了后续的扩初、施工图设计,工作量大得多,而每幢楼的设计费仅3万元。 业内流行着“一个洋方案顶无数张施工图”的说法就反映了客观现状。事实上,同样一个方案设计,境外的设计事务所普遍要 比国内的设计单位贵5倍以上,甚至超过20倍。

  现在许多项目设计中,却将美观提到首要位置。为了标新立异,高价买外国设计方案,重奢华、讲排场,大量使用昂 贵建材、无谓扩大景观面积、盲目追求外观新奇而大大提高造价。这其实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中国还没有富到可以做外国 建筑师“试验田”的时候。

  目前,中国建筑设计行业一掷千金购买洋方案的高消费屡见不鲜。诚然,外国设计师已经将中国当作“试验田”了, 有的设计新颖到了怪异的程度。譬如央视大厦,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不平衡不稳定的,在国外未必被采用。这种方案从工程 角度可以实现,但从经济角度,非常值得商榷,至少不符合目前的中国国情。

  一些洋方案不但技术复杂、使工程造价暴涨,其方案本身要价也令人咋舌。据称,北京有个投资20多亿元的建筑项 目,安德鲁竟“狮子大开口”得到总造价的11%。业内人士透露,通常设计费只占工程总造价的2%左右,而且包括方案设 计、扩初设计和施工图。而外国设计师一般只提供方案设计,按常规这在设计费中占的比例不足20%,在整个工程造价中更 微乎其微。这样一算账,洋方案被称为“天价”一点也不为过。

  不可否认,国外建筑设计有上百年的经验积淀,外国设计师带入的外来文化,传递的先进设计理念和先进信息,对行 业竞争起到了催化作用,使国内的设计师们在竞争中不断成长,从而提升了本土设计水平。但是,洋化一旦成为一种互相追捧 、舍本逐末的不良风气,就要引起有关决策者的警惕了。

  据介绍,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已走过了我们正在推进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已极为少见,与国 内同仁比,许多国外设计师对大规模的城市开发项目,设计经验相对欠缺,设计水准也很难说高人一筹,甚至某些设计的作品 还有严重的缺陷。

  更有甚者,现在有个别国内设计人员通过向国外某些设计事务所上交一定的费用,打着其招牌在国内招揽业务。近年 来这样的“假洋鬼子”作品已使不少地方劳民伤财、上当受骗。因此,我们对洋设计既要有宽容的胸襟,也要敢于大胆说“不 ”。

  境内外设计面临博弈

  客观地说,外国设计师的作品,自然有其优点,比如说造型新颖。同时,由于广泛使用新式环保建筑材料,建筑工期 普遍比较短。在一个讲究效益的年代里,洋设计师的建筑作品大行其道其实也不难理解。然而,诸如技术超复杂、工程造价高 昂、建筑造型怪异、建筑作品缺少民族性地域性等,也随洋设计一同而至,以致在国内建设行业对洋设计的存在价值产生了疑 惑。

  有关专家表示,应该承认,中国设计师的整体水平与外国同行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而这种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具体表 现则是在建筑外观的大气上。以广州体育馆为例,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担纲设计的广州体育馆由3个大小不同的分 馆组成,三馆绵延相接,随地势而曲回,与背后的白云山交相辉映,使得人文建筑和自然生态融为一体,也成为城市景观到自 然景观过渡的完美典范。

  洋设计的设计理念超前,设计手法的国际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他们对欧式古典风格及现代风格的设计上的理解, 要比国内设计师刻画得更加纯粹和完美。由此我们联想到,“鸟巢”、“水立方”、央视大厦的一个个问世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关专家提醒国内同行,不但要学习洋设计先进的设计理念,而且更要学习他们创新、多变、敬业的精神,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广州城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的负责人表示,本地设计公司独立完成的设计屡屡失意于本地标志性公共建筑的夺标, 也许是因为整体设计考虑了太多方面。“对于一个公共建筑,如果它真是标志性建筑,我们其实可以牺牲其内部一些功能上传 统需要的处理,为了某些亮点,它可以片面或者极端一点,这是可以提倡的。很多国际的投标就是因为有某些出彩的地方而成 功,像国家大剧院(当然它会面临许多问题,像抗震、防火等)。我们也参加了投标,考虑的东西很全面,但毕竟整体是个平 庸的方案,这是中国的设计院里面遇到的普遍问题。”

  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副院长赵红红则认为,本地设计院的体制改革可以为本土设计带来出路。广州越来越多的 设计院从国营过渡到中小型设计院,最后改制成民营企业,走的是一条国际化路线,建筑设计的技术含量将因为这种改变与时 尚结合得更密切。国际上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一般都是私营企业。而目前在广州发展较好的例如瀚华、伯盛等等都是口碑不错的 本土民营公司。这是一种有利的尝试。

  广州某楼盘的开发部总经理表示,境外的设计单位优劣势很明显:优势是设计理念、产品理解、设备选用;劣势是沟 通成本、设计成本、设计交流等。相对于洋设计师而言,本土设计师因为生长、学习和工作在国内,由于国内物质水平与发达 国家的差距,因此对于居住区的整体规划、环保的设想、豪宅的一些功能性把握、商用物业布局这些方面,仍然存在要学习的 过程。但是在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上,本地设计师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或许,本土设计所面临的短暂困境以及境外设计目前往往用作“形象工程”的点缀,正反映了境外公司和本地公司各 自长处短处的博弈现状。

  对中国建筑设计行业而言,现在正是一个新的起点:一切充满了不确定、交锋和各种可能。什么是真正的当务之急? 恐怕不仅仅是商业非商业的纠缠,重要的是设计师独立意识的培养和行业的规范化,这是一切开展的基础。而独立设计师不仅 仅是身份状态的独立,他们选择不代表商业主流的方式进行设计,更注重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有意保持独立性,崇尚自我 发展道路,做自己喜欢的作品,有自己的见解和洞察力。

  同时,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于9月6日发布《关于对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境内取得资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的通知》 ,并酝酿出台其他新的行业对外政策,也将有助于那些具有传统优势的本土设计机构提升市场竞争力。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